2025年4月22-24日
上海世博展览馆

电子展|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展望

受地缘政治危机延续、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元加息及全球通货膨胀带来的消费力减弱等因素影响,2023年电子元器件下游需求整体延续了弱化态势,但下半年开始呈现一定分化,消费电子需求经过上半年持续下滑后,下半年需求展现企稳迹象;展望2024年,汽车电子需求伴随电动汽车发展将稳步增长,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浪潮为电子元器件需求增长注入动力。今天电子展小编就来展望下2024年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

国内外需求不足叠加竞争激烈导致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下滑,其中,各细分行业的经营表现呈现分化,半导体产业伴随存储市场价格率先企稳回升,行业整体在三季度出现复苏信号,但终端需求回暖程度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预计半导体企业业绩形成彻底改善仍需一定时间;光学光电子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且重点应用于消费领域,使得消费力不足年份业绩承压明显,随着供给侧减产效果显现及后续需求回暖,有望推动产业链逐步企稳;PCB行业通过加快运营周转、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应对短期经营压力,但因其产品应用领域多元化程度高,PCB产业业绩波动幅度相对小于其他子行业;电子零部件产业经营稳健,整体收入保持小幅增长。

财务方面,样本企业总体盈利及经营获现水平均有所下滑,偿债指标小幅弱化,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各子行业财务表现仍有一定差异,其中,半导体产业链业绩波动非常明显,去库存压力大,后续经过充分的调整周期有望逐渐走出低谷;光学光电子行业中规模占比非常高的面板企业经营业绩随短期供需关系结构性改善而逐步修复;其他子行业财务状况短期扰动对其信用水平的影响不大。

分析思路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复杂冗长,上游涵盖化学原材料、电子元器件及组件等,中游通过制造加工将不同的组件装配形成整机,下游涉及通信设备、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工业控制、军事安防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阔。

电子元器件行业[1]的信用基本面分析,以下游市场需求为起点,结合各细分领域竞争环境和供应能力来判断价格走势和企业竞争实力。同时,由于我国电子元器件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电子元器件产品进出口影响较大,因而将国际贸易环境及国内外产业政策作为重要考量因素,纳入到行业整体发展和信用基本面分析框架中进行综合判断。

电子展浅谈电子行业基本面

下游需求

受地缘政治危机延续、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元加息及全球通货膨胀带来的消费力减弱等因素影响,2023年电子元器件下游需求整体延续了弱化态势,但下半年开始呈现一定分化,消费电子需求经过上半年持续下滑后,下半年需求展现企稳迹象;展望2024年,汽车电子需求伴随电动汽车发展将稳步增长,数字经济及人工智能浪潮为电子元器件需求增长注入动力。

电子元器件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通信设备、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军事安防、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2023年下游行业需求整体延续了2022年态势,但下半年开始呈现一定分化趋势。以手机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传统消费电子应用需求延续疲软态势,对全行业需求冲击较大,但三季度后已有复苏信号;通信设备和数据中心需求保持增长,AI浪潮引领行业变革带动了新的需求增长点,数字化转型带动下的工业及物联网应用需求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发展抵消部分消费端市场的下滑,并为长期需求增长提供支撑。

通信领域,2023年我国5G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5G网络建设及用户渗透率等方面均居全球领先地位。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3年10月末,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21.5万个,其中,2023年1~10月新增5G基站90.3万个,新增数超过2022年同期,5G基站占比由2022年10月末的20.9%增至28.1%。在5G网络布局初具成效的背景下,5G行业规模化应用的兴起将是未来5G技术发展的关键,物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政企数字化转型及云计算等需求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此外,2023年3月,OpenAI发布的GPT-4掀起了2023年的人工智能浪潮,具备多模态理解和多类型内容生成的能力的GPT-4,开启AI应用的新纪元,也催生了面向各行业的数百个AI大模型的出现,对算力基础设施提出了更大需求,数据中心作为重要的算力基础设施,成为未来电信运营商资本开支的重要增量方向,进而带动以服务器、存储、数据中心芯片等为主的IT算力设备及相关核心元器件的成长。从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来看,受较高的债务成本、企业支出削减、收入放缓的影响,通用服务器和存储部署放缓,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速下降,根据数据预计,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支出增长4%,其中微软、谷歌和甲骨文增加了对数据中心的投资,但亚马逊和Meta等其他云服务提供商则削减了数据中心的资本支出;展望2024年,生成式AI等新的AI应用以及AI大模型的算力需求将成为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的关键驱动力,预计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从中国市场来看,2022年,政府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东数西算”工程于2月启动实施,我国IDC市场规模保持增长,2022年,我国数据中心业务收入1,900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0.0%,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70亿元。此外,数据中心资本支出超60%投入在云业务上,从全球和中国的云资本开支来看,企业选择缩减IT开支以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对云服务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强劲的云服务需求正在削弱这种影响。根据Canalys数据, 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同比增长16%至735亿美元;中国大陆的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8%至92亿美元,占全球云支出的约12%,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期需求依然存在,云资本支出在阶段性放缓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消费电子领域,主要包括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及可穿戴产品等。2023年以来,受地缘政治危机延续、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元加息及全球通货膨胀带来的消费力减弱等因素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整体延续疲软态势,但不同品类市场需求趋势有所分化。智能手机方面,自2021年下半年起,疫情带来的消费电子热潮开始消退后,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延续下滑态势,根据IDC季度数据加总,2023年前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7.45%至8.37亿台,但厂商改善库存的效果初步显现,单季度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叠加三季度各厂商推出新品,三季度出货量在2021年下半年后首次出现同比增长。从区域市场来看,中低端产品为主的非洲和拉美市场首先迎来复苏,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非洲地区智能手机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强势复苏,该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仍同比增长12%至1,790万部,拉美地区智能手机市场在连续六个季度下滑后迎来强劲的复苏,出货量同比大增17%至3,180万部;受益于智能手机厂商改善其库存水平和提升渠道活动,市场下跌趋势放缓,2023年第三季度,东南亚地区智能手机市场下滑4%至2,300万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连续两个季度下跌幅度放缓,同比下滑5%至6,670万部,跌幅均收窄至个位数。从不同手机品牌和各机型市场表现来看,经过2023年前两个季度的下跌,得益于新产品推出,苹果和小米在三季度迎来出货量同比正增长;受库存消化情况及在新兴市场表现不及其他品牌厂商影响,三星连续三个季度出货量同比下滑,但其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仍维持第一位,占比19.70%,其次为苹果和小米,占比分别为17.70%和13.70%;同时,得益于业务布局调整与产品结构、开拓新兴市场以及渠道商补库存,传音超越vivo进入手机市占率前五。此外,随着屏幕、铰链等技术方案日益成熟,折叠屏将不断实现机身减薄减重,向轻薄化趋势发展以及软件生态的完善,折叠屏手机成为高端手机市场重要的增长点,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延续快速增长趋势,出货量达到196万部,同比增长90.4%。总体来看,智能手机作为消费电子领域非常重要的应用终端之一,连续多个季度下跌之后,有望在2023年四季度迎来拐点,叠加库存消化接近尾声、中高端手机进入换机周期、休闲娱乐、智能出行等使用场景的恢复使得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增加等因素,预计2024年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重新迎来增长。

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可听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自2011年起走进消费者视野,随着底层技术逐步完善、产品形态不断丰富及市场需求释放,可穿戴设备成为消费电子市场新的增长点,但经过多年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后,2022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速由正转负。在产品渗透率仍未饱和的新兴市场,手环等低端基础产品需求快速攀升,同时小品牌和新兴品类快速发展,为可穿戴市场带来新鲜感。根据IDC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出货量1.5亿台,同比增长2.6%,尽管增长较为温和,但依然是 2021年以来三季度很高的出货量。从产品端来看,基础手表成为2023年可穿戴腕带设备的潮流前沿,兼顾潮流与技术且价格合适,成为高价位智能手表的短期替代,同时对功能较少的手环类产品带来冲击。基础手表的兴起带来了新兴市场需求的飙升,Canalys预计,2023年可穿戴腕带设备的总销量为1.86亿台,增长2%,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新兴市场,其基础手表的出货量大幅增长22%。个人智能音频方面,全球个人智能音频设备出货量连续6个季度下滑,根据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个人智能音频设备出货量同比下跌3%至1.1亿部,TWS和无线头戴式耳机是主要增长的产品类别,其中TWS逐渐取代无线颈挂式的影响,无线头戴式耳机的出货量首次超过无线颈挂式。从区域市场来看,IDC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470万台,同比增长7.5%,整体市场持续增长,正在进入稳定复苏状态;印度市场基础手表的亮眼表现继续为全球市场增长带来动能,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智能手表市场。总体来看,可穿戴设备将在新兴市场继续渗透,AI功能的介入亦将带动一部分需求,预计2024年可穿戴设备将保持增长态势,不同成熟度和消费特点的区域市场将为可穿戴设备发展带来差异化机会。

计算机领域,2023年,PC市场继续受制于消费者和企业采购放缓的低迷需求,全球PC出货量延续下滑趋势,但第三季度全球PC市场出现积极信号,下滑程度收窄,在宏观经济环境略有改善的情况下,库存修正显有成效,整个行业的厂商都表现更为审慎乐观的情绪。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 全球PC出货量为6,560万台,同比下滑7%,但较二季度回升了8%。本季度的出货量创下近一年内非常低的跌幅,预计第四季度市场将增长5%。尽管2023年全年PC出货量仍将下降,但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Windows软件更新引领新一轮换机周期,继ChatGPT等生成式AI模型的井喷式增长之后,AI将对PC行业带来变革,具有AI功能的PC将带动PC需求增长,预计2024年PC出货量将恢复增长。

汽车电子领域,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智能座舱等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并拉动汽车电子需求快速增长。从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来看,中国市场起步较早,新能源车销量及渗透率均居世界前列,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1~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0.4%,累计渗透率首次突破30%。海外市场方面,根据数据,2023年1~9月,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223.4万辆,同比增长32%,渗透率约23%,美国2023年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10.8万辆,同比增长53.6%,渗透率为8.7%。考虑到近年来各国陆续出台税收抵免优惠以及对燃油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远期禁售等政策,新能源汽车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基于电动汽车的单车电子元器件价值量亦将提升,电动化发展将有利于以功率器件和功率半导体、微控制器、电源管理芯片和传感器等为代表的车用半导体、电池、车载面板、摄像头、PCB和MLCC等关键电子元器件需求增长。但中诚信国际关注到,目前全球车用半导体主要由欧美厂商供应,中高端摄像头、PCB和被动元件主要由欧洲、日韩和中国台湾厂商供应,同时,汽车厂商对关键零部件的稳定性、安全性、使用环境和使用寿命等要求更高,认证周期较之消费电子产品更长,国产供应商导入难度更大,加之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对于享受补贴的新能源车的关键物料和部件来源及组装地点等设定相关限制,国产厂商或无法共享部分海外市场的增长红利。

此外,由于通胀压力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人们的消费预期,叠加产品内容缺乏对用户有效的吸引力,根据IDC数据预测,2023年全年AR/VR头显设备出货量为810万台,同比下降8.4%,目前元宇宙概念仍处于孵化期,从终端产品到内容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2024年2月,苹果公司产品Vision Pro 头显上市销售,预计将重新掀起一波热度,AR/VR头显设备出货量将有所增长,但AR/VR头显设备高昂的平均销售价格仍将是出货量增长的重要阻碍。国内市场方面,根据IDC预测,2023年,中国 AR 市场全年出货预计 24 万台,同比增长 133.9%,其中一体式AR出货预计3.5万台,分体式AR出货预计20.5万台,2024年AR出货预计将持续高速增长,增速预计达101.0%。

整体来看,2023年以来,以手机和个人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疲弱导致市场下滑,但下半年起消费电子产品需求出现企稳迹象,大数据和云计算、工业及物联网应用、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需求成长抵消了部分消费电子市场的下滑。人工智能对各行业带来的变革、AR/VR设备新产品的推出以及新一轮换机周期的到来等因素为电子元器件下游需求的复苏带来乐观情绪,但基于疲弱的全球经济预期和谨慎的厂商扩产策略,电子元器件下游需求反弹的力度和持续性仍有待关注。

电子展浅谈经营状况  

国内外需求不足叠加竞争激烈导致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下滑,其中,各细分行业的经营表现呈现分化,半导体产业伴随存储市场价格率先企稳回升,行业整体在三季度出现复苏信号,但终端需求回暖程度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预计半导体企业业绩形成彻底改善仍需一定时间;光学光电子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且重点应用于消费领域,使得消费力不足年份业绩承压,随着供给侧减产效果显现及后续需求回暖,有望推动产业链逐步企稳;PCB产业通过加快运营周转、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应对短期经营压力,但因其产品应用领域多元化程度高,PCB产业业绩波动幅度相对小于其他子行业;电子零部件产业经营稳健,整体收入保持小幅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大国,经过多年平稳快速发展,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居全球前列,中国制造产品持续出口至海外,带动国内电子元器件行业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以来,受地缘政治危机延续、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元加息及全球通货膨胀带来的消费力减弱等因素影响,海外需求持续下降,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电子元件(统计范围包括印刷电路、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等)出口金额同比增速由2022年1~11月的8.4%降至2023年1~11月的-10.2%。受上述影响,电子元器件各细分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益均有所下滑,但不同细分行业在竞争格局及供需关系上有所差异,行业的经营表现呈现分化。

半导体产业方面,受产业周期变化及地缘政治因素等综合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自2022年下半年起出现下滑,2023年延续下滑趋势,并在上半年达到高峰,但随着下半年存储市场价格回升,行业整体下滑趋势有所企稳,并在三季度恢复增长,根据WSTS数据, 2023年1~10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下滑12.36%至4,272.74亿美元,基于主要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修正,WSTS预计2023年和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分别为5,150.95亿美元和5,759.97亿美元,在2024年销售额回升至2022年水平。对于中国大陆企业而言,经过过去十多年的技术追赶,在封测环节已实现较好的自主能力;在设计环节已有企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部分企业由于美国制裁无法推出自主产品;在制造环节的自给能力逐步增强,但与国内市场需求相比仍有较大产能和技术缺口;在支撑产业链环节,中国大陆厂商竞争力相对薄弱,但在各个细分产品领域不断突破,未来发展仍需产业生态各个环节的通力协作。总体而言,中国大陆半导体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核心产品存在进口依赖但依赖度将不断下降。从数据上来看,目前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占全球比重约33%,但中国大陆晶圆制造产能占比约10%,与广阔的市场需求相比,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产能缺口仍较大,受此影响,半导体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且近年来贸易逆差规模总体呈扩大态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1~11月,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和贸易差额分别为3,166.24亿美元和-1,945.24亿美元。此外,基于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及美国对中国高端半导体技术和人才的出口限制不断升级,中国大陆企业在主流高端半导体技术和产品方面的突破及产能扩充将面临更大的困境,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微纳系统集成,芯片架构创新或将成为未来三大主要创新方向,同时,国内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或将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庞大的国内市场空间也可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光学光电子产业中具代表性的细分领域包括面板、模组和LED,近年来上述子行业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具体来看,LED方面,LED产业链整体承压下行,根据中国照明电器协会数据,近年我国照明产品占全球出口份额的60%左右,2023年我国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约563亿美元,同比下降约7%,外需疲软对LED行业产生一定冲击,但产品结构有较明显变化,LED电光源出口占比提升,而传统普通照明用产品出口占比继续下降,这也使得掌握先进LED技术的厂商具备相对更高的抗风险能力,且存在结构性业务机会。模组厂商竞争愈发激烈,在下游需求持续弱化的背景下,模组厂商订单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状态,产能利用率总体偏低,内生性资金来源甚至不足以覆盖生产及运营等刚性成本,而下游对模组端持续的压价导致模组企业盈利微小,甚至部分企业为了维持企业正常周转而亏本接单,恶性循环使得企业信用风险攀升,相关厂商亟需寻求转型破解当期的困局。面板方面,液晶电视、PC及智能手机是面板主要的下游应用方向。2022年以来国际局势动荡、全球通胀等因素影响终端客户消费预期,终端厂商去库存进一步加大出货压力,面板价格承压;其中,大尺寸面板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更突出,价格降幅大于小尺寸面板,多个尺寸面板价格跌破现金成本线,面板厂商经营业绩面临较大挑战,但从2023年二季度开始,随着头部面板厂商调整稼动率及部分低效产能加速出清,叠加库存消化,大尺寸面板价格有所回升,截至2023年11月末,各主流尺寸的电视面板平均价格均较2022年末上幅25~50%。2022年以来在手机、PC等个人移动终端产品需求低迷背景下,中小尺寸面板价格延续下降趋势但整体波动幅度低于大尺寸面板,2023年第三季度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出现环比改善迹象,但需求向上游中小尺寸面板传导需要一定时间,中小尺寸面板企稳回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中国大陆高世代产线陆续释放产能,全球面板产能进一步向中国大陆集聚,目前我国显示面板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京东方和TCL华星已在大尺寸LCD领域建立起显著竞争优势,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三星、京东方和深天马市场份额排名全球前三。中国大陆厂商在面板显示领域的市场地位居全球前列且技术实力逐步增强。

印刷电路板产业方面,PCB应用领域广泛且行业集中度分散,过去多年PCB市场增速均保持稳定,但受益于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发展及2021年“宅经济”时期对通讯、计算机等领域强劲需求的刺激,带动相关厂商加快对封装基板等高端产品产能投入,2023年以来随着产能集中释放,叠加封装基板市场需求遇冷,短期内导致PCB产业增速放缓。但该行业产线资产投入金额较小,相关厂商已基于目前的市场形势做出调整投资节奏或终止封装基板扩产的计划,有助于产业供需关系的改善,并持续加快运营周转、优化产品结构。此外,PCB产业业绩的波动幅度较其他电子元器件细分领域要小。电子零部件制造产业方面,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影响下,行业增速有所放缓,但目前制造及技术研发能力高、大客户满意度更高的厂商,能够争取到来自核心客户更多的产品供货品类及更大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行业集中度呈现上升趋势,且叠加部分厂商拓展新的产品应用领域,行业空间进一步扩大,为相关厂商业绩稳健增长提供良好基础。

整体来看,2023年以来行业周期下行叠加地缘政治危机延续、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元加息及全球通货膨胀带来的消费力减弱等因素影响,我国主要电子元器件的出口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伴随竞争激烈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但不同细分行业的经营表现呈现分化。同时,在国家政策支持及企业持续投资下,中国大陆企业在面板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半导体自主供应能力有所提升,但各产业链环节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仍然较大,高端产品制造研发和产能扩充受海外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和产业链通力合作有助于中国电子元器件厂商竞争力的提升。

电子展浅谈政策影响

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中先进技术的发展仍受到部分发达国家的政策限制与打压,内生增长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相关企业提升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同时,良好的政策环境及金融支持也为关键技术突破及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电子工业大国向电子工业强国的转型过程中,在部分关键环节和领域已实现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布局,但整体而言,我国电子元器件产品附加值仍不高,自产自用或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大多数中高端技术被国外厂商垄断,核心IC、基础电子材料、设备等仍存在进口依赖,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未来产品研发、技术升级投入及产出效益有待提升。在目前逆全球化趋势下,全球电子元器件厂商通过并购重组及属地化产能布局以降低供应链风险,同时,新兴应用市场处于需求爆发的前期阶段。受中美贸易摩擦及“去中化”海外产业联盟等影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高端技术出口限制不断升级,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资产并购的难度大幅增加,内生增长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电子元器件企业提升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国际政策方面,我国仍持续面临部分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限制与打压,2023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国内产业支持政策方面,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2023年以来,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出台了一系列电子信息制造领域的相关支持政策。其中,2023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五部门近日印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提出,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补齐基础产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机装备可靠性水平,壮大可靠性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产品可靠性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制造业企业。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统筹做好融资支持与风险防范。此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以下简称“大基金二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及资本助力新兴产业发展,2023年大基金二期进一步提升设备与材料领域的投资比重,同年11月17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大基金三期正式启动,拟募资规模为3,000亿元,投资方向聚焦算力芯片和存储芯片领域。持续有力的政策及金融支持将加快电子行业逐步突破“卡脖子”环节,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安全。

结论

电子元器件行业作为现代社会应用场景非常广泛的产业之一,行业规模发展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但技术更迭快又使得行业波动性较强。2023年在宏观环境复杂因素增多、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背景下,电子元器件下游需求总体延续了弱化态势,主要企业盈利及经营获现水平下降,进而偿债指标有所减弱,大多数企业投资策略变得谨慎,但政策及金融支持为稳住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伴随着消费电子需求逐步企稳及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行业快速发展,有助于行业总体信用状况仍维持稳定,预计未来12~18个月内电子元器件行业总体信用质量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但其中部分细分子行业表现有所分化,半导体产业方面,尽管在2023年三季度以来存储等细分市场产品价格率先企稳回升,出现复苏信号,但终端需求回暖程度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预计半导体企业业绩形成彻底改善仍需一定时间,未来一段时间半导体子行业的信用质量仍将延续“稳定弱化”。光学光电子产业方面,市场行情在连续多年下行后,随着下游需求复苏,大尺寸面板价格回升推动行业内企业经营业绩企稳,下滑收窄,考虑到面板产业在光学光电子行业中规模权重占比高,未来一段时间光学光电子子行业的信用质量较“负面”状态将有所改善,但仍需关注持续其中流动性压力较大的模组类企业的信用水平变化。电子零部件制造、印刷电路板子行业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以上就是电子展小编整理的内容,想了解更多,推荐您来参观电子展。

文章来源:中诚信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