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备受瞩目。回首 2024 年,行业在政策红利、市场回暖以及新技术驱动下实现高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稳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柱作用。展望 2025 年,尽管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行业内生动能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有望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催生更多新的增长点。
2025 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温和复苏,新赛道引领增长
随着 “宅经济” 时期购置设备逐渐进入换机周期,自 2023 年下半年起,消费电子市场稳步复苏。IDC 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 3.2 亿部,同比增长 4%,出货量连续五个季度增长,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 12.1 亿部,同比增长 4.0%。Canalys 数据表明,同年第三季度全球台式机、笔记本和工作站总出货量为 6640 万台,同比增长 1.3%。
消费电子市场的回暖,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终端的应用落地。上海电子展了解到,2024 年下半年,各大手机、计算机品牌新品纷纷搭载 AI 大模型技术,AI 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热点带动下,元器件市场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营收预计达 5883.64 亿美元,年增率达 13.1% 。
展望 2025 年,欧美通胀虽有所缓解,但经济下行风险犹存,局部地区冲突升级,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调降至 3.2%。尽管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高,但产业界对新科技增长点仍持乐观预期。Gartner 发布的《2025 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空间计算、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将有更多生产、生活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为全球经济注入新活力。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高速增长,新质生产力稳步培育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2024 年,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效力逐步显现,各地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半导体、能源电子、高端元器件等成为技术攻关和创新支撑的重点领域。在全球市场回暖与政策红利的双重带动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恢复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 1—10 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2.6%,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 6.8 个百分点,增速在 41 个工业门类中位居前列;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13 万亿元,同比增长 7.2%,增速较去年同期高 10.1 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工业营收增速 5.3 个百分点,连续多年在工业门类中保持领先。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发布后,企业改造传统产线、扩产高端产品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不仅推动整机市场进一步回暖,还带动元器件产量高速增长。1—10 月,我国集成电路累计产量 3530 亿块,同比增长 24.8%;光电子器件累计产量 1.47 万亿只,同比增长 15.2%。
展望 2025 年,我国步入 “十四五” 收官之年,在中央 “一揽子” 增量政策的有力推动下,电子信息制造业将保持稳定增长。随着新技术、新热点加速涌现,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带动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贡献重要力量。预计 2025 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将处于 5%-8% 区间。
新兴国家市场需求强劲,“中国制造” 加速走向 “全球南方”
疫情后,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国家市场经济复苏势头良好,消费电子产品销售快速增长。国内品牌企业将新兴国家市场开拓作为 “中国制造” 电子产品 “走出去” 的战略重点,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电视领域,海信、TCL 等品牌在新兴市场出货规模持续大幅增长。据 TCL 电子业绩披露,第三季度 TCL 电视在拉美及中东非市场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 12.1% 及 22.7%。手机方面,Canalys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拉美智能手机市场总出货量达 3510 万台,同比增长 10%,仅次于历史记录,中国品牌占据超过 48% 的份额。传音手机不仅在非洲保持领先,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也跻身市场前五。此外,我国智能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在海外市场备受青睐。
展望 2025 年,东南亚、拉美和中东非等新兴国家和地区为我国电子企业出海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东盟等新兴市场对我国电子中间品进出口的快速增长,也将为相关产业链提供全球化便利。随着 “全球南方” 国家加速崛起,在金砖国家合作、“77 国集团和中国” 等国际机制推动下,我国电子品牌企业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增强,助力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提升。
全球电子企业并购热潮再起,产业格局孕育新变化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全球电子行业在复苏中迎来秩序重塑机遇期,头部企业和在新一轮技术创新中抢占先机的企业,为巩固品牌地位与产业链掌控力,掀起新一轮投资并购热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热点引发多起电子信息相关的科技企业并购。全球 EDA 巨头新思科技以 350 亿美元收购工业软件企业 Ansys;日本半导体巨头瑞萨电子约 59.1 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子产品设计企业 Altium;IBM 以 64 亿美元收购多云和基础设施自动化公司 HashiCorp 。
随着新 “国九条”“科创板八条” 等政策相继发布,我国投资并购活跃度持续升温。2024 年,TCL 科技收购 LG 广州 8.5 代线液晶面板厂;华大九天收购阿卡思微电子近 50% 股权;长电科技收购先进闪存封测企业晟碟半导体;华润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成为长电科技控股股东;思瑞浦收购电池芯片企业创芯微。企业并购加快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步伐,提升企业竞争力。
展望 2025 年,随着全球市场逐渐恢复,并购热潮将持续。信息技术迭代创新加速产业变革,我国电子企业并购将围绕新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展开。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收购小型企业增强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态势将迎来新格局。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逆全球化” 思潮加剧,产业链供应链波动风险上升
2024 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民粹主义思潮加剧,美国特朗普再次当选、欧洲议会选举整体 “右转”,对全球产业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多地区地缘政治摩擦频发,中东、红海冲突导致部分海运通路中断,给全球产业格局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电子信息产业依赖全球化产业分工和跨国市场生态整合实现高速发展和创新。“逆全球化” 思潮和各国推动制造业回流的非常规手段,可能导致元器件供需市场信息紊乱,出现局部 “断供” 与全球重复投资产能过剩并存的局面,未来几年元器件市场恐大幅波动,影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供应链网络在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甚至可能引发 “抽积木” 效应,阻碍电子产品的正常供给和更新迭代,制约全球协作创新体系和产业合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新兴领域进入调整期,短期承压但长期向好
光伏、锂电、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受 “双碳” 热潮带动,在过去两年消费电子持续低迷时,成为支撑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连续两年高基数增长和大规模扩产,2024 年相关产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光伏、锂电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快速下跌,部分上游环节较 2022 年高点下降超 80%。受此影响,相关领域呈现 “量增价降” 局面。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 1—10 月,我国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累计出口数量分别增长 31.6%、5.6%;累计出口金额分别下降 29.5%、7.8%。
短期内,行业阶段性和结构性供大于求仍在持续,低端产能出清尚需时日。但从长期看,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转型是全球共识,光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比仍较低,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已确定,相关产业有望在完成阶段性调整后重回快速增长轨道。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财政部提前下达 2025 年节能减排百亿补助资金预算,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相关产品市场有望率先企稳,继续引领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升级。
西部地区产业 “孤岛效应” 尚存,产业转移承接需重视生态打造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积极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培育本土特色企业,取得显著成效。部分西部省份凭借水电、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和矿产、光照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势,积极引进光伏、锂电企业,过去五年产业规模增速较快。但目前西部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规模有限,多数省份集中于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生产和整机代工环节,对单一细分市场依赖度较高,在光伏、锂电等行业下行周期承受更大压力。根据工信部运行局数据,2024 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0.2%;中部地区同比增长 8.5%;西部地区同比下降 5.4%。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供应链、生态链重塑变革的历史机遇期,需加强与西部地区央地联动,利用临近 “一带一路” 的区位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因地制宜加快区域产业生态建设。
金融对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存在堵点,需多方合力推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产业,融资需求大、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高。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各界积极探索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模式,但当前产融结合仍存在诸多堵点。产业近 10 年的创新周期与传统资本运作规律不相适应,前期投资基金退出渠道单一,导致近年投资热度降低。
半导体等重点领域受资本关注度较高,但配套中小企业细分领域资本热度不足,产业投资不均衡阻碍产业链协同发展。此外,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市场通用估值评价模型,达成并购意向难度大,过去几年欧美加息周期融资成本过高,国内出海投资并购渠道不畅,企业并购和 “出海” 步伐受到金融要素供给不足的制约。电子信息制造业细分领域众多,辨识难度大,需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产业金融结合。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加速电子产品转型升级,培育新增长点
抓住市场回暖机遇,加快消费电子产品创新升级。进一步落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新能源汽车等消费电子产品 “以旧换新”,培育折叠屏手机、AIPC、虚拟现实头显、服务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提升消费者应用体验。加快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流程中的推广应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推进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坚持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通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商业试点应用、用户需求反馈迭代的循环渠道,强化 “产、学、研、用” 一体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激励,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共建创新中心,带动国内产业链创新链发展壮大。
优化产业要素供给保障,打造协同发展生态体系
推动产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强化资本、人才等要素支撑。研究推动产教融合、产科融合、产融结合。丰富金融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支持手段,发展科技金融,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指导金融机构提升产业投资辨识度,避免中低端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高端元器件等关键领域和医疗电子、工业电子等新兴领域投资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企业 “走出去” 支持保障,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
加快拓展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和经贸互联,鼓励企业开拓 “一带一路” 新兴市场。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参与电子信息领域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协助企业对接专业咨询机构,提供合规化法务支持。优化通关、出入境等服务,完善国际物流,加强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各国使馆及相关机构联系沟通,为人员往返签证、货物进出提供便利。
2025 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需积极应对各类问题,把握发展机遇,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