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工业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和人工智能应用拓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政策支持的有力推动,让工业机器人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全新引擎。
一、现状剖析:规模增长与格局演变
(一)全球保有量与区域分布
依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 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约达 428.2 万台,同比增长 9.7%,彰显出全球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旺盛需求。从区域分布来看,2023 年亚洲 / 澳洲市场在全球占比超 70%,尽管同比下降 5.5%,但主导地位依旧稳固;欧洲市场同比增长 8.8%,表现亮眼;美洲市场则微降 1%。
(二)主要应用行业
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等行业。2023 年,这些行业在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29%、26% 和 12%。汽车制造业作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始终保持高位。
(三)国内外厂商竞争格局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在国际市场上,发那科、ABB、安川电机等国际知名企业占据领先位置。而在中国市场,尽管国外企业仍占据一定份额,但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正逐年攀升。
从产量上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2023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42.95 万套,同比显著增长。随着国产头部厂商产能逐步释放,国产替代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将达到 53.3%。
二、市场需求:产业升级与政策驱动
(一)制造业升级需求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以及自动化需求的增长,是推动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工业机器人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传统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断深入,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渗透率也在持续提高。
(二)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国家持续以 “制造强国” 战略为引领,将机器人产业视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领域。不断完善和精准的政策支持,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筑牢了根基。同时,市场对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持续增长。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预测,到 2025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突破 40 万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00 亿元,凸显出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
三、技术创新:关键突破与人机协作
(一)关键零部件技术进展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涵盖控制器、机械臂、传感器、伺服系统、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近年来,中国厂商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在控制器方面,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控制和智能决策;在机械臂方面,如新松机器人、埃斯顿自动化等本土企业在设计、研发和生产上具备较强实力;在传感器方面,大立科技、华工科技等企业能够独立研发和生产核心芯片和传感器系统。
在减速器领域,中国厂商正在攻克高精度、高可靠性减速器的核心技术,大幅提升减速器的性能和寿命。谐波减速机主要用于轻负载的小臂、腕部等机器人手臂,多应用于 3C、消费等下游领域,需求量较大。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 - 2029 年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预测,到 2025 年,中国谐波减速器销量将增长至 119 万台。
(二)人机协作技术发展
人机协作技术将成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融合,工业机器人能够实时感知与人类的接触力和相对位置,实现与人类安全、高效的协作。这一技术的发展将极大拓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需要人机共同作业的领域。
(三)智能化与自主化趋势
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的优化以及多模态感知技术的融合,工业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这将使其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复杂环境中的物体、声音和图像,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意图。同时,工业机器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增强,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
四、未来趋势:应用拓展与产业协同
(一)传统与新兴产业应用深化
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传统行业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渗透率也将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工业机器人在电池组装、车身焊接等环节的应用将愈发广泛。
(二)服务领域拓展与需求多样化
除传统工业领域外,工业机器人还将广泛应用于家庭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娱乐等多个服务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在家庭服务领域,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等智能家居产品已逐渐普及;在医疗护理领域,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产品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三)人形机器人商用化量产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人形机器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多家投行和智库机构预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达到万亿级规模。人形机器人在人机协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的动作和行为方式,在工业、服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马斯克在 2024 年股东大会上表示,到 2040 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可替代人类完成无聊、危险和不愿做的工作,这一预测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
(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
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将更加紧密。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中游本体制造商将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游系统集成商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工业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和软件系统进行深度集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协同合作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升级。
五、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一)技术挑战与自主创新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在关键零部件领域,高精度、高可靠性减速器等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在智能化和自主化方面,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的优化以及多模态感知技术的融合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二)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工业机器人品牌仍面临来自国际知名企业的竞争压力。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中国工业机器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三)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构建
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多重推动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政策支持,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文章来源: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