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4月21-23日
上海

电子展|无线充电技术革命:从工业场景到未来出行

在苏州某智能仓储基地,数十台自动导引车(AGV)正有条不紊地执行货物分拣任务。电子展了解到,当系统检测到电量不足时,这些智能设备会自主导航至充电区域,通过非接触式能量传输完成“无感补能”。这一颠覆传统充电模式的技术突破,源自青岛鲁渝能源科技研发的磁共振无线供电系统。

 

一、工业场景的技术突围

 

作为国内工业级无线充电技术的先行者,鲁渝能源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无线充电系统已实现200A大电流传输,充电效率达92%以上。该系统采用独特的电磁场耦合设计,即使在石油化工等防爆场景中也能稳定运行。公司创始人兼CTO李聃表示:“我们开发的耐候性充电模组可在-40℃至85℃极端环境下工作,彻底解决了传统接触式充电存在的电火花安全隐患。”

 

电子展了解到,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科技企业,起初瞄准消费电子市场,后敏锐转向工业赛道。“工业设备对功率需求是消费电子的百倍以上,”李聃回忆道,“2017年我们攻克了千瓦级无线传能技术,当时市场接受度不足5%,如今已服务超过200家制造业客户。”目前,其产品矩阵涵盖防爆型、高防护型、智能调度型三大系列,在汽车制造、智能物流等领域建成示范项目47个。

 

二、技术延展的未来图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纲要》的出台,鲁渝能源正将技术积累向交通领域延伸。电子展了解到,其正在测试的“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可使电动汽车在特定路段实现行进间充电。李聃透露:“我们与某主机厂合作的停车场无线充电项目已进入实测阶段,充电效率较行业标准提升15%。”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美元,其中工业应用占比达38%。中国电源学会专家指出,鲁渝能源的技术路径具有先发优势,其创新的多线圈阵列设计解决了传统方案定位精度低的痛点。

 

三、构建产业生态新范式

 

电子展了解到,在技术标准方面,鲁渝能源牵头制定了3项行业技术规范,其研发的自适应阻抗匹配算法大幅提升了能量传输稳定性。公司计划年内建成亚洲首条兆瓦级无线充电设备生产线,并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85kHz高频电磁控制技术。

 

“从工业设备到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正在重塑能源供给方式。”李聃展望道,“未来五年,随着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的完善,行驶中充电将成为现实,这将彻底改变电动出行的能源补给逻辑。”据透露,该公司新一代产品已通过CNAS认证,即将在智慧港口、无人矿山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