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大学智能仿生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优化新一代智能假肢控制系统。这款由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仿生假肢,曾在国际辅助技术大赛中力压群雄,荣获技术组金奖。项目负责人李教授表示:"在备赛冲刺阶段,我们需要每天更新电路设计方案,这对快速原型制造提出了极高要求。"
电子展了解到,电子产品的核心载体——印制电路板(PCB)的快速制造能力,正成为推动硬件创新的关键要素。作为电子制造领域的创新企业,嘉立创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拼板技术,成功实现了小批量PCB订单的规模化生产。这项突破性技术使得单板生产成本从原来的上千元降至数十元,交付周期从数周缩短至半天,为硬件开发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构建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技术总监介绍道,"工程师只需在线提交设计文件,就能获得包括PCB制造、元器件贴装等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目前,该平台已服务全球超过600万用户,涵盖智能驾驶、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前沿领域。
电子展了解到,随着开源理念的扩展,硬件开发也迎来了开放协作的新模式。嘉立创打造的开源社区汇聚了大量开发者,通过共享设计图纸、材料清单等技术资料,已成功孵化了数万个创新项目。这种开放生态显著降低了创新门槛,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深圳大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张同学分享了他们的参赛经历:"在机器人比赛前夕,我们遇到了严重的技术故障。得益于快速PCB打样服务,团队在12小时内完成了主控板的重新设计和制造,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为支持青年创新,该企业特别推出面向高校学生的免费打样计划,每年为数十万学生项目提供制造支持。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创新试错成本,激发了年轻工程师的创造力。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生态,硬件创新正变得更加普惠和高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