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4月21-23日
上海

电子展|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实现机器人焊接国产化突破

4月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四全”管道焊接检测机器人已实现大规模应用,显著提升了油气管道施工效率。

 

电子展了解到,据中国石油管道局焊接责任师靳红星介绍,“四全”涵盖全口径(33毫米至1422毫米)、全地形(包括山地、沼泽、沙漠等)、全焊口类型(直管与直管、直管与弯管、弯管与弯管等)以及全自动焊接与超声波检测。这些复杂场景和工序主要由4台机器人协同完成,形成一个高效的焊接“班组”,填补了行业多项技术空白。在东非原油外输管道项目中,该机器人“班组”的焊接一次合格率超过98%,同时大幅降低了单道口焊材用量(从2.9千克降至1千克)和油料消耗(从30升减至10升),碳排放和烟尘排放减少超过60%。

 

此前,油气管道焊接主要依赖手工焊接和半自动焊接,占比高达80%,存在劳动强度大、施工成本高、焊接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中国石油管道局投入大量科技资源,设立15个科技专项,成功研发出“四全”管道焊接检测机器人系统。以中俄东线工程为例,管道口径1422毫米,人工焊接每道焊口需7小时,而机器人仅需1小时,平原地带施工效率提升约7倍,山地施工效率提升约4倍。此外,该机器人采用100%实心焊丝,确保环焊接头性能优良。

 

电子展了解到,目前,“四全”管道焊接检测机器人已在国内多个重大工程中广泛应用,包括中俄东线、西气东输三线和川气东送二线等项目。在国际上,该技术已获得法国道达尔公司和沙特阿美公司的认证,并在东非原油管道和沙特阿美管道项目中全面推广。

 

此外,该机器人“班组”还成功攻克了山区施工难题,突破了国内外30°大坡度山地连续焊接的技术瓶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靳红星表示,机器人“班组”具备焊接效率倍增、绿色低碳环保和管道本质安全三大优势,标志着我国长输管道建设从“手工半自动焊”迈向“机器人自动焊”的技术跨越。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