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4月21-23日
上海

半导体封测展|中国科学家创造存储技术新纪元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周鹏、刘春森科研团队近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成功研发全球首款皮秒级非易失性存储器"破晓"。这款革命性存储器件刷新了人类对信息存取速度的认知,其400皮秒的极速擦写性能,相当于每秒可完成25亿次数据操作。4月16日,这项开创性成果荣登《自然》杂志。

 

半导体封测展了解到,在现代信息技术体系中,电荷存储器扮演着核心角色。它通过精确控制电荷运动,实现数据的高速处理和可靠存储。目前主流存储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SRAM和DRAM为代表的易失性存储器,虽然速度可达纳秒级,但断电后数据立即丢失;另一类是以闪存为代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虽然能保持数据,但速度难以满足AI等高性能计算需求。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同时实现'鱼与熊掌兼得'。"周鹏教授表示。研究团队经过十年潜心钻研,终于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创新性地提出了"超注入"存储机制。与常规闪存5伏极佳工作电压不同,新技术实现了"电压越高,速度越快"的突破性性能曲线。

 

刘春森研究员解释道:"传统存储技术就像是在限速公路上开车,而我们开辟了一条没有速度限制的新赛道。"这项技术突破不仅将非易失存储速度推至理论极限,更超越了当前领先的易失性存储技术。

 

半导体封测展了解到,"破晓"的命名寓意深远,既取自"皮秒"的谐音,更象征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即将迎来的技术黎明。目前,该技术已进入小规模量产试验阶段,有望重塑全球存储产业格局,为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