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半岛的一处现代化产业园区内,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厂区提供着清洁能源。这里正在通过能源革命、产业升级和数字化管理,探索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园区内,多座新型能源站利用地表水源热泵等技术,为周边区域提供清洁供暖服务。数据显示,这些能源站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近15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7万吨。通过碳交易机制,这些减排量还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园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目前已建成多个污水源热泵、余热回收项目。统计表明,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热的面积已占全区总供热面积的44%,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1.2万余吨,节约用电2700多万千瓦时。
园区创新性地推行"无废工厂"建设,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一家制造企业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将漆渣年产生量从15吨降至4吨左右。同时,园区还建立了危险废物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全程可追溯监管。
针对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园区首创"拼团"处置模式,将多家企业的危废转运需求集中处理。这一创新做法既提高了处置效率,又降低了企业成本,实施以来已累计转运危废85吨。
上海电子展了解到,园区主动调整产业布局,从传统的重工业为主转向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经过五年转型,园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93.4%,氮氧化物排放降低30.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9.3%,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园区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家化工企业通过建立水循环系统,每年减少水资源消耗8万吨;另一家企业通过改造尾气处理工艺,实现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预计每年可减排氮氧化物17.5吨。
园区大力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一家智能制造企业通过建设智能工厂,在200亩厂区内仅需5名维护人员,工作效率提升22%,综合能耗下降40%,成为行业首个获得国际碳中和认证的企业。
园区还建立了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动态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节能潜力。目前已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为园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园区正推动更多企业参与绿色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