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从“机械+燃油”进化为“电子+软件”的超级终端,线束长度动辄以公里计,ECU 数量直逼百颗,高压、高频、高算力信号交织成网,传统连接器那点“插得稳、不松脱”的及格线早已不够看。那么,谁能在“地狱级”复杂度里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硬核选手”?接下来就跟电子展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重塑汽车基础架构
01电子电气架构创新
电子电气架构是汽车的“骨架”,其决定了汽车终极的产品形态,以及未来在功能扩展上的可能性。传统的基于功能的域控制架构,在扩展新功能时,需要增加大量子组件和更繁复的布线,进而导致系统复杂性和整车重量的增加,这显然无法满足汽车未来发展的要求。因此,向全新的区域控制架构升级,已经成为当今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演进的趋势之选。
不同于传统的域架构,区域控制架构由三个数据与服务层级构成(如图1):中央计算系统:将分散在各个ECU上的软件统一交由强大的中央计算机处理,为下游的电子控制和配电提供更高的灵活性。端节点:位于电子电气架构边缘的ECU、传感器和执行器等设备,是实现各种车载功能的直接载体。区域控制器:作为中央计算系统和端节点之间传递信息和数据的桥梁,按照物理位置布局在车辆四个角区域,大大简化了车载网络的布线。
不难看出,区域控制架构采用集中控制和计算的方式,将边缘功能节点按照在车辆中的区域位置进行分区管理,能够更大限度地简化车辆内部布线的复杂性,减少线缆的长度和重量,提升功能扩展的灵活性,是迈向“软件定义汽车”这一终极愿景的必由之路。
02汽车配电系统升级
随着汽车功能性的扩展和电气化的转型,整车所需的功率容量也在不断攀升,这使得汽车配电系统的升级成了刚需。传统的车载12V系统在支持更高功率容量、为更多电子电气设备供电方面,难免捉襟见肘,因此向48V系统的升级成为很多新车型开发时的重要考量。除了能够承载更高的功率,支撑更丰富的功能扩展,避免系统过载,48V系统由于提升了电压,因此在传输相同功率时所需的电流更小,这一方面有利于使用更细的线缆,为整车“减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大功率电路中的电流消耗,减少能量损失和热量产生,这对于优化系统整体的热管理、提高车辆中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也大有裨益。总之,48V配电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汽车创建更强大的电气架构,带来更出色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是应对汽车复杂性挑战的重要一环。
03高可靠性设计
汽车应用的特殊性在于,任何一个能够“上车”的功能组件,都必须要经受得住极端温度、振动、潮湿和污染物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而功能性的扩展和复杂性的增加,无疑会加剧汽车系统在可靠性上“破防”的风险。因此,如何从元器件选型和系统设计等各个层面去提升可靠性,满足车规要求,也是应对汽车复杂性挑战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汽车连接器设计的考量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系统复杂性挑战,未来汽车的架构重塑是根本性、全方位的,由此也势必带来整个汽车技术生态的改变,置身其中的每个元器件和组件都需要随之进行适应性的“进化”。在汽车中无处不在的连接器,自然也不例外。按照汽车基础架构的发展趋势,新一代汽车连接器的设计,需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做文章:支持高电流和高电压汽车电气化的发展和配电系统的升级(如48V系统的应用),要求互连组件在更高的电压和电流水平下运行,这无疑增加了电弧、过热和连接故障的风险。因此要求连接器必须采用更坚固的材料和适当的绝缘结构,确保连接的安全和可靠。更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新一代的汽车架构中,会容纳更多的功能组件,确保它们之间长期稳定的互连,要求连接器通过触点设计、锁定机构和应力消除装置等优化措施,保证电气连接的稳固性,同时通过采用特殊的材料和保护功能(如密封件和涂层),增强恶劣环境的耐受性。小型化的高密度互连在有限空间内复杂性的增加,无疑会限制汽车内电子电气组件的外形尺寸,因此利用更紧凑、轻便的连接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实现更高密度的互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设计需求。可扩展的设计灵活性连接器在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与以前产品和标准的兼容性,尽可能降低技术升级过程中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或多样化的产品配置,支持未来功能扩展和架构发展的需求,为设计者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想要满足上述的设计要求,为新一代汽车打造连接器,不仅需要前瞻性思维,紧跟行业标准和应用的发展;也需要深厚的专业经验,从技术细节着手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
小结
当汽车被重新定义为数亿行代码和数千颗芯片的“移动服务器”,连接器早已不只是“接插件”,而是高压安全员、高速信号管家、振动终结者,更是未来可升级、可诊断、可成长的“车规级 API”。谁能打赢这场复杂度战争?电子展小编认为,在高电压、高频率、高振动三座大山下,仍能实现小型化、集成化、可进化的“六边形战士”。
文章来源:贸泽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