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
上海世博展览馆

电子展|机器视觉赋予机器“洞察”与“解析”能力

机器视觉技术的出现,为机器带来了“洞察”与“解析”世界的能力。它使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捕捉图像,并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和理解。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诊断、安防监控等多个领域,很大提升了效率和准确性。下面就跟电子展小编一起了解下吧。

一、机器视觉的核心原理:

从 “看见” 到 “理解” 的完整流程机器视觉的工作过程可类比人类视觉(“眼睛看→大脑想”),但通过技术模块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核心流程分为 5 步:图像获取:为机器 “捕捉画面”这一步相当于人类 “用眼睛看东西”,通过硬件设备将现实场景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字图像。核心硬件包括:图像传感器:核心部件,分为 CCD(电荷耦合器件,画质优、成本高)和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功耗低、速度快,主流选择),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光学镜头:类似人眼的晶状体,决定成像的清晰度、视场角(拍摄范围)、景深(清晰区域范围),需根据场景选择(如微距镜头用于微小物体检测,广角镜头用于大场景监控)。光源:解决 “看清楚” 的基础,通过补光(如环形光、条形光、面光源)消除阴影、突出目标特征(如物体边缘、缺陷),避免环境光干扰,是影响后续算法精度的关键因素。相机:整合传感器和镜头,按功能分为工业相机(高帧率、高分辨率,用于工业检测)、消费级相机(如 USB 相机,用于简单场景)、3D 相机(获取深度信息,用于立体定位)。图像传输:将数据 “传给大脑”通过传输接口(如 GigE 千兆网、USB3.0/4.0、CoaXPress)将相机获取的数字图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嵌入式处理单元(如 FPGA、GPU),确保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尤其是工业场景中需实时处理的情况)。图像处理:“预处理” 提升图像质量原始图像可能存在噪声(如电子干扰导致的杂点)、模糊(如运动拖影)、光照不均等问题,需通过算法优化图像质量,为后续分析 “扫清障碍”。常见处理手段包括:去噪:通过高斯滤波、中值滤波消除杂点;增强:通过对比度拉伸、直方图均衡化突出目标;校正:通过几何校正(消除镜头畸变)、白平衡(统一色彩基准)还原真实场景。图像分析:“理解” 图像内容这是机器视觉的 “大脑核心”,通过算法从处理后的图像中提取关键信息(如目标位置、尺寸、类别、缺陷),主要分为两类技术路径:传统机器视觉算法:基于 “规则定义”,适用于场景固定、特征明确的任务,如:边缘检测(Canny 算法):提取物体轮廓,用于定位;阈值分割(二值化):将目标与背景分离,用于计数;模板匹配:通过预存 “标准模板”,对比图像中的目标是否匹配(如检测零件是否错位);尺寸测量:通过像素与实际尺寸的标定关系,计算物体长度、角度、面积(如检测螺丝直径是否合格)。基于 AI 的机器视觉算法:基于 “数据训练”,适用于场景复杂、特征模糊的任务(如缺陷种类多、外观不规则),核心是深度学习:图像分类: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目标及目标类别(如区分 “合格产品” 与 “缺陷产品”);目标检测:定位图像中多个目标的位置并分类(如在流水线上同时检测多个零件的位置);语义分割:将图像按 “语义” 划分区域(如区分 “产品本体”“缺陷区域”“背景”);实例分割:在语义分割基础上,区分同一类目标的不同个体(如区分流水线上的不同零件)。结果输出与决策:“行动” 反馈算法分析完成后,将结果(如 “合格 / 不合格”“目标坐标”“缺陷类型”)以数字信号或控制指令的形式输出,驱动后续设备行动:工业场景:控制机械臂抓取目标(如根据定位结果抓取零件)、剔除不合格产品(如流水线分拣)、触发报警(如检测到严重缺陷);民用场景:输出识别结果(如人脸识别门禁显示 “允许通行”)、辅助决策(如自动驾驶中识别 “行人” 后触发减速)。

二、机器视觉的核心优势:为何能替代人类视觉?

相比人类视觉,机器视觉在工业和商业场景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体现在 “稳定性、效率、精度” 上。

三、机器视觉的典型应用场景

机器视觉已广泛渗透到工业、消费、交通、医疗等领域,以下是核心应用场景:1. 工业领域:自动化的 “核心引擎”工业是机器视觉非常主要的应用场景,占比超 60%,核心解决 “质量检测、生产效率、自动化集成” 问题:产品质量检测:替代人工完成高精度、高频次检测,如:电子行业:检测 PCB 板(电路板)的焊盘缺陷(虚焊、漏焊)、芯片引脚变形;汽车行业:检测车身喷漆划痕、零部件尺寸偏差(如发动机缸体孔径);食品行业:检测包装漏液、标签错位、异物(如罐头中的杂质);半导体行业:检测晶圆表面缺陷(如划痕、杂质)、芯片封装精度。定位与引导:为机械臂、自动化设备提供 “视觉导航”,如:机器人抓取:通过视觉定位零件位置,引导机械臂精准抓取(如手机组装中抓取屏幕);装配引导:检测零件装配是否到位(如螺丝是否拧入、连接器是否插紧)。计数与分拣:自动化统计和分类产品,如:流水线上计数零件数量(如螺栓、轴承);分拣合格与不合格产品(如电池外观检测后自动剔除不良品)。

2. 消费与商业领域:提升生活便捷性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小区、公司)、支付验证(手机支付、刷脸付)、身份核验(火车站安检);智能零售:无人超市的商品识别(如顾客拿取商品后自动结算)、货架缺货检测(摄像头实时监控货架是否空货);智能家电:扫地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障碍物(如家具、电线)、洗衣机通过视觉区分衣物材质(调整洗涤模式)。

3. 交通与物流领域:保障安全与效率自动驾驶:视觉传感器(摄像头)识别交通信号灯、行人、车辆、车道线,辅助车辆决策(如避让、转向);车牌识别:停车场收费系统(自动识别车牌并计时)、交通违章抓拍(识别闯红灯、超速车辆的车牌);物流分拣:通过视觉识别快递面单的条形码 / 二维码,引导分拣设备将快递分到对应区域(如跨省、同城)。

4. 医疗领域:辅助诊断与治疗医学影像分析:通过视觉算法分析 X 光片、CT 影像、病理切片,辅助医生检测病灶(如肺癌早期结节、胃癌细胞);手术导航:通过视觉定位手术器械与病灶的位置关系,辅助医生精准操作(如微创手术);药品检测:检测药品包装是否破损、药片形状 / 颜色是否合格、胶囊是否漏粉。

四、机器视觉的关键技术趋势

随着 AI、硬件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正朝着 “更高精度、更智能、更通用” 的方向演进:3D 机器视觉普及:传统 2D 视觉仅能获取平面信息,3D 视觉(通过结构光、飞行时间 ToF、立体视觉等技术)可获取物体深度信息,适用于复杂场景(如零件体积测量、曲面缺陷检测、机器人抓取不规则物体),目前已在汽车、半导体、物流领域快速应用。AI 与传统算法融合:纯传统算法依赖人工调参,适应性差;纯 AI 算法需大量标注数据,落地成本高。未来趋势是 “传统算法做预处理 + AI 算法做复杂分析”(如用传统算法提取边缘特征,再用 AI 识别缺陷),兼顾效率与适应性。端侧智能(Edge AI):将 AI 算法部署在边缘设备(如工业相机、嵌入式芯片),无需依赖云端计算,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满足实时性需求(如自动驾驶、工业实时检测)。多传感器融合:机器视觉与激光雷达(LiDAR)、红外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结合,互补优势(如视觉识别颜色、纹理,激光雷达获取距离),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如自动驾驶在暴雨、大雾天的感知)。低代码 / 无代码平台:降低机器视觉的使用门槛,让非专业人员(如工厂技术员)通过拖拽模块、配置参数快速搭建检测系统,加速技术落地(尤其适用于中小企业)。

五、总结

机器视觉不仅是 “工业自动化的眼睛”,更是 AI 落地的核心载体 —— 它将现实世界的 “视觉信息” 转化为机器可处理的 “数字信号”,为自动化决策提供基础。电子展小编觉得,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融合,机器的“洞察”和“解析”能力将越来越强大。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机器视觉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文章来源:人工智能AI视觉检测